本文作者:金生

张学良不抵抗,张学良不抵抗为什么成了英雄

金生 04-08 166
张学良不抵抗,张学良不抵抗为什么成了英雄摘要: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张学良不抵抗,以及张学良不抵抗为什么成了英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918事变后,张学良为什么会率二十万东北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张学良不抵抗,以及张学良不抵抗为什么成了英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918事变后,张学良为什么会率二十万东北军入关而不抵抗?

1、后来人们大都认为,是蒋介石的一纸“不抵抗”命令,把整个东北给丢掉了。60年后张学良在纽约回忆这段历史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

2、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选择不抵抗的五个考虑 畏惧于日军武力 张学良执政初期,也曾有抱负,指挥东北军与苏联开战,企图收回中东铁路,结果损失惨重。而东北军连内忧外患的苏联都打不过,更别提对付野心勃勃的日本。

3、事实上,张学良决不是因为实力不济才放弃抵抗。他其实和蒋介石一样都是心存幻想。认为九一八事变只不过是一场局部事件,并没有引起当时中国高层的关注。蒋介石和张学良二人都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

4、是张学良本人他对当时形势判断错误。所以他下了不抵抗命令。是他自己下的。他晚年多次谈及此事。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他说918事变时,他自己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他下了不抵抗命令。

5、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东北军底气不足,军心不稳。 东北军实力不如日军。 东北军武器装备不如日军。 东北军训练不如日军。 东北军作战经验不如日军。

我就不明白了,张少帅为什么不抵抗

因为在之前日本一直对东北进行挑衅,都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当时张少帅还只是个吸大烟的公子,以为这次也和以前一样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至于张学良为何选择不抵抗,今天的人们在谈论起这段历史时往往将其归咎于当时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 就在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给张学良发来这样一封电报“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张学良不抵抗,张学良不抵抗为什么成了英雄

张学良与唐德刚谈话记录中,对“不抵抗命令”有如下一段记述:“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

主要是判断失误,认为日本只是挑衅,然后谋取一些利益,并不是要吞并东北。但情况不同,在世界经济危机后,整个日本社会迅速军国化,日本已经决定吞并东北。张认为不抵抗,就不给日本借口,在谈判中可以少让步一些。

张学良当年为什么不抵抗

1、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

2、事实上,张学良决不是因为实力不济才放弃抵抗。他其实和蒋介石一样都是心存幻想。认为九一八事变只不过是一场局部事件,并没有引起当时中国高层的关注。蒋介石和张学良二人都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

3、主要是判断失误,认为日本只是挑衅,然后谋取一些利益,并不是要吞并东北。但情况不同,在世界经济危机后,整个日本社会迅速军国化,日本已经决定吞并东北。张认为不抵抗,就不给日本借口,在谈判中可以少让步一些。

4、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是因为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学良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

5、不难看出,“不抵抗”实际上是事变前南京与张学良方面的“共识”。该“共识”之基础,乃是认为日本政府有能力控制日本军方,使冲突不致扩大。

6、虽然张学良处死了东北军元老杨宇霆与常阴槐,看上去他的地位更稳固,更是全盘掌控的老大了;而实际上他掌控东北军的能力和威信仍然不够;如果他下令抵抗,很可能会有一些部队根本不听指挥,如果指挥没那么顺手,这就尴尬了。

918张学良为什么不反抗

事变前,张学良已经嗅到了战争危险,打击反叛的石友三抽调8万主力入关,平叛后也未返回,就有保存实力的意思。事变发生后,张学良避战自保,不断将部队调入关内。

事实上,张学良决不是因为实力不济才放弃抵抗。他其实和蒋介石一样都是心存幻想。认为九一八事变只不过是一场局部事件,并没有引起当时中国高层的关注。蒋介石和张学良二人都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张学良对日本人的目的判断失误,这也是东北军不抵抗的最直接原因。1931年9月6日,事变爆发前几天张学良还致电其心腹王以哲:“中日关系现甚严重,我军与日军相处,须格外谨慎。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